要放多快?

這個問題在2015年之前比較困難,因為在台灣沒有什麼參考的直接基準,只能假設自己作車水準跟日本流行的設定沒有差太多,想辦法查到或探聽到幾種可能的設定和動力輸出,自己判斷地增減一點,判斷軌道的關鍵點後抓取可能的臨界值,動力配合著煞車一起思考,這是事前的準備。

在2015年後台灣陸續出現不少試跑五軌的機會,甚至有些是非常接近當年的日本杯軌道,有時候是比賽可以玩一下,有時候是店家裡的常設軌道根本可以無限次測試,這使得動力輸出的選擇有可能可以更接近實際的比賽狀況,雖然有些軌道角度和材質並不完全相同,但可以事先先作測試及秒數計算是蠻有幫助的。在台灣可以抓出一個差不多軌道的通過最少秒數來,如果和日本的決賽影片差很多,基本上可以解釋成軌道差異點造成的,由此來觀察可能的軌道些微差異。

再來就是網路上的大會影片,田宮會放,有時有些人會熱心地放上去,這是非常有幫助的工具,基本上每一部查得到的我都會看。以經驗來看,決賽的秒數往往不是最快的秒數,但必然會保持在一定的水準內,我會把它列成進入決賽圈的基本秒數,如果有準準決賽的影片也很值得參考,它有時會出現最極限的秒數出來,不過那些車不一定會跑到最後,但值得參考。把決賽的影片用1/4的速度來播放,觀察車子在每一個區段的速度變化,以及關鍵軌道區的變化,可以大概猜出主流的煞車設定為何,這是很有幫助的,配合前面進決賽圈的基本秒數的動力設定,作出一台類似的車子在台灣的軌道試跑,如果跑出類似的結果出來,我就當是基本設定完成了。

最後是現場的放車,我自己的習慣是,一開始就從猜想的決賽基本秒數去作設定來放車,這造成了一個現象就是,我很常一放車就飛車結束比賽,有時抽不到第二次機會的話,比賽就會這樣結束了,但是偶爾也會出現穩穩地還跑出差不多的秒數來,我就明白當天的狀況是OK的,針對當天的狀況再作些細微的微調,在這種狀況下二次預選也很有可能會穩穩地過。

一次預選其實是很好的測試機會,一開始可以不斷地觀察別人,花一段時間測量別人的完成秒數,只要樣本夠多,大概就可以了解當天大概的主流秒數區間為何,如果自己的車能穩穩跑完卻不能接近主流區間,基本上都是很難往下一個階段邁進。一次預選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很有可能不只一次,大城市或許比較少,中小型城市的大會往往有機會再讓失敗的人再玩一次,極度偏遠的大會幾乎是可以設定至少會有兩次一次預選的放車機會,在這種狀況下首次的一次預選採取比較積極的設定有可能更容易抓出自己的車和軌道配合的上限,如果有過,只需要再微調,基本上差不多就是進決賽圈的秒數了,如果沒過再往下修正。但如果是一次預選慢慢放等別人飛,可能會有兩個結果,一是很穩地通過進到二次預選,二是速度不夠輸掉比賽,兩個都不是很好的結果,第一個狀況會讓你少掉一次測試更高速的機會而直接進入更硬的二次預選,第二個狀況很可能就是大幅度上調動力賭一把或是要打包回家了,我發現下午的再抽選的一次預選常常大家都變更快了,很多資訊在大會現場流傳的很快,但對我們外國人來說往往卻無管道或是不太明白。所以原則上我都是選擇以差不多接近決賽的速度猜想在放車,有時甚至會犠牲掉一些安全性,來達到那個秒數。沒有那個秒數,不太可能往下一階段邁進太遠。

最後,記錄下每年的設定和最後結果,計算秒速,長期下來,會變成屬於自己的可靠的動力輸出依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I4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